1. 病理特征
- 瓣膜下移:三尖瓣的隔瓣和后瓣(偶伴前瓣)下移至右心室壁近心尖处,形成“心房化的右心室”和“功能性右心室”,导致右心房显著扩大,右心室发育不良。
- 合并畸形:约50%患者合并房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或肺动脉狭窄等畸形。
2. 病因与遗传
- 遗传因素:部分患者有家族史,可能与染色体异常或基因突变相关。
- 环境因素:孕期感染(如风疹病毒)、药物影响或接触有害物质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3.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发绀(皮肤、黏膜青紫)、心力衰竭(气促、乏力、水肿)、生长发育迟缓等。
- 体征:心脏扩大、三尖瓣区杂音、杵状指(趾)等。
- 分型:根据严重程度分为轻型(症状轻)、狭窄型(青紫明显)和闭锁不全型(右心功能不全)。
4. 诊断方法
- 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可明确瓣膜下移程度及血流动力学异常;X线显示右心房增大;心电图提示右心房肥大或心律失常。
- 心导管检查:评估右心房压力及是否存在右向左分流。
5. 治疗与预后
- 药物治疗:利尿剂、强心药(如地高辛)用于缓解心力衰竭症状。
- 手术治疗:
- 三尖瓣成形术:修复瓣膜结构,适用于功能右室容量足够者。
- 瓣膜置换术:严重病变需置换人工瓣膜。
- 姑息手术:如双向格林术,改善缺氧症状。
- 预后:轻型患者预后较好,重度发绀者死亡率较高,需早期干预。
6. 日常管理
- 避免剧烈运动,限制水分摄入以减轻心脏负担。
- 定期随访,监测心脏功能及瓣膜状态。
三尖瓣下移畸形需通过多学科协作进行个体化治疗,早期诊断和干预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