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醛固酮减少症(Pseudohypoaldosteronism,PHA)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失盐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靶器官对醛固酮反应低下或抵抗,导致水电解质紊乱。以下是该病的综合介绍:
一、概述与分型
- 定义与分型
属于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病,根据发病机制主要分为I型和II型。I型以肾小管醛固酮受体缺陷为特征,常伴随多器官失盐;II型则与特定离子通道基因突变相关。
二、病因与机制
- 核心病因
靶器官(如肾小管、汗腺、结肠等)的醛固酮受体缺乏或功能障碍,导致醛固酮无法正常结合并调节钠钾平衡。 - 遗传因素
由基因突变引起,如ENaC钠通道基因或盐皮质激素受体基因异常。
三、临床表现
- 新生儿期典型症状
- 反复呕吐、腹泻、拒食;
- 渴感减退或消失,生长发育滞后;
- 严重者可出现脱水、代谢性酸中毒。
- 电解质紊乱表现
- 低钠血症:乏力、嗜睡,甚至抽搐;
- 高钾血症:肌无力、心律失常,严重时心脏骤停;
- 低血压:直立性头晕、休克风险增加。
四、诊断依据
- 实验室检查
- 血钠、氯降低,血钾升高(血钾>5.5mmol/L);
- 尿醛固酮水平增高,肾素活性升高;
- 排除其他失盐性疾病(如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五、治疗与管理
- 急性期处理
- 补充钠盐(如氯化钠)和扩容,纠正脱水;
- 高钾血症紧急处理:碳酸氢钠、聚磺苯乙烯或透析。
- 长期管理
- 高钠饮食,限制高钾食物(如橘子、香蕉);
- 部分患者需使用吲哚美辛改善钠重吸收。
六、预后与转归
- 自然缓解倾向:部分显性遗传患儿随年龄增长症状减轻;
- 并发症风险:未及时治疗可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智力发育障碍。
七、注意事项
- 遗传咨询:有家族史者需进行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
- 定期监测:长期随访电解质及肾功能,调整治疗方案。
(注:本文所有信息均基于医学资料整理,具体诊疗需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