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端肾小管性酸中毒(Ⅱ型RTA)的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具体如下:
一、原发性病因
-
遗传因素
- 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如SLC4A4基因突变导致近端肾小管Na⁺-HCO₃⁻协同转运蛋白功能障碍。
- 部分婴儿表现为暂时性近端RTA,可能与发育不成熟相关。
-
碳酸酐酶活性异常
- CAⅡ基因突变导致碳酸酐酶活性缺乏或改变,影响HCO₃⁻重吸收。
二、继发性病因
-
药物或毒素损害
- 药物:如庆大霉素、变质的四环素、阿德福韦、替诺福韦、碳酸酐酶抑制剂等,可直接损伤近端肾小管功能。
- 重金属中毒:镉、铅、汞、铝等重金属暴露导致肾小管损伤。
-
遗传代谢性疾病
- 范可尼综合征、胱氨酸病、酪氨酸血症、半乳糖血症、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等,常伴多发性近端肾小管功能障碍。
-
系统性疾病或肾损害
- 肾脏疾病:肾小管间质性疾病、肾病综合征、肾淀粉样变、慢性肾移植排斥反应等。
- 代谢性疾病:维生素D缺乏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多发性骨髓瘤等。
- 其他疾病: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病(如慢性活动性肝炎)等。
三、其他因素
- 生理性因素:极少数婴儿因近端肾小管HCO₃⁻阈值较低,出现暂时性酸中毒。
关键机制总结
近端RTA的核心病理机制是近端肾小管对HCO₃⁻的重吸收能力下降,导致血浆HCO₃⁻浓度降低和尿液HCO₃⁻丢失增加,从而引发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遗传或继发性因素通过影响肾小管转运蛋白、酶活性或直接损伤细胞功能,最终导致这一病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