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瓢虫概述
1. 形态特征
七星瓢虫(学名: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体呈椭圆形,体长5.2~7毫米,体宽4.0~5.6毫米。其头部黑色,触角深棕色,头部两侧前角各有一个四边形淡黄色斑点;鞘翅橙红色,上有7个黑点,基部两侧各具三角形黄白色斑块。腹部和腿部均为黑色,小盾片亦为黑色。
2. 分布与栖息地
原分布于欧洲、北非及亚洲(如中国、日本、印度等)。1951年至1971年间被引入北美用于生物防治。主要栖息于植物叶鞘、雌穗及苞叶内,偏好温暖环境。
3. 生态作用与食性
七星瓢虫是农业害虫(如蚜虫、粉虱、木虱)的主要天敌,成虫每日可捕食大量害虫,被誉为“活农药”。其捕食行为对维持作物健康及减少化学农药依赖具有显著作用。
4. 生命周期与习性
- 发育阶段:完全变态发育,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阶段。
- 繁殖与寿命:一年发生4~5代,成虫寿命在越冬期可达8~10个月,非越冬期仅2~3个月。
- 活动规律:昼行性昆虫,白天活跃。
5. 入侵性风险
尽管为益虫,但其种群过度增长可能威胁本地生态系统平衡,在北美等引入地区被视为潜在入侵物种。
总结:七星瓢虫兼具生态价值与潜在风险,需在生物防治应用中平衡其种群管理,以发挥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