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性心肌病是什么
肥胖性心肌病,又名肥胖心脏综合征,是指肥胖病人除由高血压、冠心病、瓣膜性心脏病等原因之外出现的心功能紊乱。以下将从症状表现、病因、发病机制等方面详细介绍:
症状表现
早期症状
肥胖性心肌病患者可能有较长的无症状期,最早且最常见的症状是运动后呼吸困难、端坐呼吸,这些症状呈发作性,是由于舒张功能受损所致。患者的心排出量增高,心脏收缩功能正常,近期体重增加会导致症状加重。轻、中度肥胖患者虽可出现心室肥厚,但一般不出现循环淤血的症状。
晚期症状
部分患者有呼吸暂停/换气不足综合征,除体循环和肺循环充血的症状外,还可能伴有嗜睡、精神萎靡及定向障碍等,这是由于中枢神经水肿引起。昏迷罕见,但猝死常见。在有右心功能不全时,可出现上腹不适、腹胀等症状。心功能衰竭患者心脏听诊有时可闻及收缩期第四心音、第三心音以及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肺部常闻及捻发样细湿啰音,几乎每个过度肥胖者均可出现肝大、腹水以及双下肢非凹陷性水肿。
其他症状
除上述典型症状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心悸、胸痛、疲劳等症状。心悸常因心脏肥大和心律失常引起,患者可能感到心跳加速、不规则或强烈,尤其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更为明显;胸痛可能是由于心肌缺血或心包受压所致,通常位于胸骨后,可能放射至左肩、背部或下颌,持续时间不定,严重时可能伴随冷汗和恶心;疲劳则是因为心脏功能下降和代谢紊乱,患者会感到全身无力,即使在休息后也难以恢复精力,严重时可能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病因
主要病因是日常生活中饮食结构控制不当,体内摄入过多的热量,除日常消耗外,多余的热量会转化为脂肪存储在体内,导致身体越来越胖,最终造成心功能紊乱,发展为肥胖性心肌病。
发病机制
肥胖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患者的高血容量、心脏负荷增大等有关。过度肥胖者整体血容量及心排出量增加,并与体重的增加呈正相关,这主要是血管床增加所致。由于脂肪组织代谢活跃,肥胖者耗氧量增加,全身耗氧量的增加主要依赖心脏每搏量的增加。无论伴或不伴有高血压,过度肥胖者静息或活动时左心室舒张压和肺血管楔压均增高,高血容量及高心排血量造成肺高血流状态,使左室前、后负荷加重,导致左心室肥厚以及体循环淤血。
病理特征
病理解剖
过度肥胖患者心脏重量比理想体重者显著增加,个别是等身高非肥胖者的2 - 3倍。患者左心室肥厚较为常见,离心性肥厚为其特点,左室径扩大,左房也有不同程度的扩大,部分病例伴有右心室扩大和右室肥厚。部分患者心底部、房室沟及心室表面有大量脂肪,但这并非心脏增重的原因。少数患者心肌细胞、心脏纤维支架及血管周围有脂肪浸润,右心系统易被累及,可能导致心室功能损伤、传导系统受累而并发心律失常,左室很少有脂肪浸润。多数肥胖患者有心肌细胞肥大。
病理生理
血流动力学方面的改变在过度肥胖者明显,患者整体血容量及心排出量增加,全身耗氧量增加主要依赖心脏每搏量的增加。50%伴轻度、中度高血压,过度肥胖者静息或活动时左心室舒张压和肺血管楔压均增高,使左室前、后负荷加重,导致左心室肥厚以及体循环淤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