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动静脉瘘是一种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导致的疾病,属于血管畸形范畴。其核心特征是动脉与静脉之间形成异常的直接交通通道,导致血液未经毛细血管网直接由动脉流入静脉,形成血流短路。
一、疾病特征
-
发病机制
- 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丛的异常分化导致动静脉间缺乏正常毛细血管网,形成瘘口。
- 瘘口随年龄增长可能逐渐扩大,尤其在肢体部位可能刺激骨骼过度生长。
-
临床表现
- 局部症状:肢体增粗、皮肤温度升高、浅静脉曲张、震颤或血管杂音。
- 并发症:
- 心脏负荷增加,严重时可引发心力衰竭;
- 肺动静脉瘘患者可能出现发绀、杵状指(趾)、呼吸困难及咯血等症状;
- 部分患者合并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倾向。
-
常见发病部位
- 多见于下肢(约占60%),其次为头颈部和躯干,肺部属于相对少见的部位。
二、诊断与治疗
-
诊断方法
- 影像学检查:超声、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可明确瘘口位置及形态;
- 肺动静脉瘘需结合X线胸片及临床体征(如连续性收缩期杂音)综合判断。
-
治疗方案
- 手术治疗:适用于局限型瘘口,通过瘘口切除或血管重建恢复血流;
- 介入治疗:经导管栓塞术常用于多发性或高风险病灶,如肺动静脉瘘的封堵;
- 保守管理:无症状或小型瘘口可观察随访,避免剧烈运动及外伤。
三、疾病发展特点
- 先天性动静脉瘘虽为良性病变,但具有持续进展性,可能侵犯周围组织或器官;
- 肺动静脉瘘患者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因栓子直接进入体循环引发脑栓塞或脑脓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