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叶水蜈蚣的介绍
短叶水蜈蚣(学名:Kyllinga brevifolia Rottb.)是莎草科水蜈蚣属的多年生植物。
形态特征
- 根状茎:长而匍匐,外被膜质、褐色的鳞片,具多数节间,节间长约1.5厘米,每一节上长一秆。
- 秆:细弱,高7-20厘米,扁三稜形,平滑,基部不膨大,具4-5个圆筒状叶鞘,最下面2个叶鞘常为干膜质,棕色,鞘口斜截形,顶端渐尖。
- 叶:柔弱,短于或稍长于秆,宽2-4毫米,平张,上部边缘和背面中肋上具细刺。叶状苞片3枚,极展开,后期常向下反折。
- 穗状花序:单个,极少2或3个,球形或卵球形,长5-11毫米,宽4.5-10毫米,具极多数密生的小穗。小穗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顶端延伸成外弯的短尖,压扁,长约3毫米,宽0.8-1毫米,具1朵花。
- 小坚果:倒卵状长圆形,扁双凸状,长约为鳞片的1/2,表面具密的细点。
生长环境
短叶水蜈蚣常生长于山坡荒地、路旁草丛中、田边草地、溪边、海边沙滩上,海拔在600米以下之处;喜生于田边、空旷等潮湿处。
分布范围
短叶水蜈蚣产于中国湖北、湖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以至广东、海南岛、广西,也分布于非洲西部热带地区、马尔加什、印度、缅甸、越南、马来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日本和澳洲、美洲等地。
生长习性
在中国深圳,短叶水蜈蚣从6月中旬开始成熟结实,一直持续至9月初开始枯萎。它适宜在高温高湿的4-9月份大量萌发,当气温达到25℃,土壤含水量达到一定程度时,短叶水蜈蚣的萌发率就能达到20%以上,而且其休眠期很短,一旦环境条件适宜就会萌发。
繁殖方法
短叶水蜈蚣繁殖方式一般为根状茎及种子繁殖。
物种危害
短叶水蜈蚣生长时间较长、繁殖力较强,很难防除,对草坪的危害很大,已被列入草坪恶性杂草。
药用价值
短叶水蜈蚣全草药用,性辛,平。主治感冒风寒、寒热头痛、筋骨疼痛、咳嗽、疮疾、黄痘、疮疡肿毒、跌打刀伤等症状。全草含挥发油,具浓烈的香,芳香之气有醒豁作用,能化浊开窍,健胃理脾,亦能宽胸理气,宣肺止咳。
总结
短叶水蜈蚣是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但也因其生长时间长、繁殖力强而被视为草坪的恶性杂草。在使用其药用价值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对于其作为杂草的防治,应采取综合治理策略,避免过度依赖化学防治手段。(以上图片来自于网络,点击图片链接可以访问原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