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为防御
- 逃跑:如蝇类、蝗虫通过快速移动躲避捕食者。
- 假死:鞘翅目成虫和鳞翅目幼虫装死以迷惑天敌。
- 恐吓:通过威胁姿势或鸣叫吓退捕食者,如某些甲虫。
- 群体协作:社会性昆虫(如蚂蚁、蜜蜂)集体防御入侵者。
-
形态结构防御
- 特化器官:如锹甲科的犄角用于争斗,蜜蜂的蛰刺带毒腺。
- 保护色与拟态:枯叶蝶模拟枯叶,兰花螳螂模仿花瓣。
- 外壳与分泌物:石蛾幼虫用沙石建造外壳,沫蝉分泌泡沫保护若虫。
-
化学防御
- 毒素:毒隐翅虫释放刺激性液体,马蜂用毒刺自卫。
- 非毒素:气步甲释放氢醌和过氧化氢混合气体,萤火虫发光威慑。
- 警戒色:鲜艳色彩警告捕食者毒性,如毒蛾幼虫。
-
色彩防御
- 混隐色:体色与背景斑驳融合,如某些蛾类。
- 瞬彩:受威胁时突然显露鲜艳色彩,如某些蝴蝶。
-
集团防御
社会性昆虫(如胡蜂、蚂蚁)通过群体行动增强防御能力。
这些机制常结合使用,例如胡蜂兼具警戒色、毒刺和群体攻击。研究还发现,昆虫体壁的化学成分(如几丁质、抗菌肽)在防御中起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