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概述
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是急性胰腺炎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胰腺组织的急性炎症反应,以胰腺水肿为主要特征。该病通常由胆道结石、肝胰壶腹括约肌功能障碍、酗酒或暴饮暴食等原因引起。
病因
- 胆道结石:胆道微小结石引起的胰腺炎较为常见,结石成分主要是胆红素颗粒,与肝硬化、胆汁淤积、溶血、酗酒、老龄等因素有关。
- 肝胰壶腹括约肌功能障碍:壶腹部压力升高,影响胆汁与胰液的排泄,甚至导致胆汁逆流入胰管,引发急性胰腺炎。
- 酗酒或暴饮暴食:大量食糜进入十二指肠、酒精刺激促胰液素和胆囊收缩素释放,使胰液分泌增加,引起乳头水肿和肝胰壶腹括约肌痉挛,最终导致急性胰腺炎。
临床表现
- 腹痛:90%的患者会出现腹痛,多呈突然发作,常在饱餐或饮酒后发生。疼痛性质轻重不一,轻者为钝痛,重者为绞痛、刀割痛,常呈持续性伴阵发性加重。疼痛部位通常在中上腹,如胰头部炎症明显,则在中上腹偏右;如胰体、尾炎症为主,常在中上腹及左上腹部,并向腰背部放射。
- 恶心、呕吐:多数患者有恶心、呕吐,常在进食后发生,呕吐物常为胃内容物,重者呕吐胆汁。
- 发热:多为轻、中度发热,一般3~5天,若体温持续不退或逐日升高,则提示合并感染。
- 黄疸:部分患者在发病后1~2天可出现黄疸,多为暂时性阻塞性黄疸,多在数天内消退。黄疸的发生可由肿大的胰头部压迫胆总管所致。
检查
-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也升高。
- 血清淀粉酶:起病后2~6小时开始上升,24小时左右开始达高峰,一般持续3~5天。
- 尿淀粉酶:发病后12~24小时开始升高,持续1~2周。
- 血清脂肪酶:升高较晚,可持续5~10天。
- 血糖及尿糖:约半数患者有一过性高血糖,30%出现糖尿。
- 血钙:30%~60%的患者发生低血钙,一般在发病后3天最低,可持续到临床恢复后4周。
- 腹部X线平片:排除其他原因的急腹症,提供支持胰腺炎诊断的间接证据。
- 胸部X线:可有左肺下叶不张、左半膈肌升高、左侧胸水等反映膈肌周围和腹膜后炎症的征象。
- 腹部B超:可发现胰腺明显肿大、边缘模糊、不规则、回声增强、不均匀等异常。
- CT检查:是诊断胰腺炎的首选方法。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典型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升高,腹部B超或CT可见胰腺肿大、边缘模糊等异常。
治疗
- 抑制或减少胰酶分泌:禁食和胃肠减压、使用H2受体拮抗剂、生长抑素等。
- 抑制胰酶活性:使用抑肽酶、加贝酯等药物。
- 补液及营养支持:静脉补充液体、电解质,维持循环稳定、水电平衡。
- 改善胰腺微循环:使用右旋糖酐40、川芎嗪等药物。
- 镇痛:使用强镇痛剂,如阿片类药物。
- 抗生素:早期应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
- 促进肠功能的恢复:使用促进肠蠕动的中药。
预防
- 健康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
- 限酒或戒酒:限制酒精摄入,最好做到戒酒。
- 避免腹部创伤:注意安全,避免腹部受到外伤或剧烈运动导致胰腺损伤。
-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胆道疾病、高脂血症等潜在诱因。
- 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于已患有胆道疾病、高脂血症等原发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以降低胰腺炎的发病风险。
急性水肿型胰腺炎虽非致命性疾病,但其发病急、进展快、并发症多等特点仍需高度重视。通过认识其临床表现、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和进行合理的饮食管理,我们可以大大降低这一疾病的发病风险并促进患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