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胡蜂螫伤规范化诊治中国专家共识》的核心内容整理如下,该共识由中国毒理学会中毒与救治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湖北省急诊医学分会、湖北省中毒与职业病联盟联合发布,旨在规范胡蜂蛰伤的临床诊疗流程:
一、背景与毒理机制
-
流行病学
- 胡蜂是我国山区常见急症,中国境内已知种类超200种,分布具有地域性(如金环胡蜂多见于南方,黑尾胡蜂分布于北方)。
- 毒液含**多肽类(蜂毒肽、MCD肽)、酶类(磷脂酶A2)、生物胺类(组胺)**等,其中磷脂酶A2是主要毒性成分,可引发溶血、神经毒性及炎症反应。
-
致病机制
- 过敏反应:由IgE介导,与剂量无关,表现为速发型过敏反应(如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
- 直接毒性:剂量依赖性,导致溶血、横纹肌溶解、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二、临床表现与严重程度分级
-
局部反应
- 红肿、疼痛、中心性坏死,邻近气道或眼部的蛰伤可能引发气道狭窄或眼部并发症(如青光眼、白内障)。
-
全身反应
- 过敏反应:分级为Ⅰ-Ⅳ级(从皮肤瘙痒到呼吸心跳骤停),需密切观察至少10小时。
- 多系统损害:包括神经系统(意识障碍)、呼吸系统(ARDS)、循环系统(心律失常)、泌尿系统(血尿、肾衰竭)等。
-
严重程度分级
- 轻度:蛰伤<10处,仅局部反应,无器官损害。
- 中度:蛰伤10-30处,出现1个系统损害(如溶血、肾功能异常)。
- 重度:蛰伤>30处,≥2个系统损害或MODS。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 诊断依据
- 典型病史(蛰伤史)、体征(红肿、坏死性皮损)及实验室检查(溶血、肌酐升高)。
- 鉴别诊断
- 需与蜜蜂蜇伤、其他蚊虫叮咬区分,可通过蛰伤部位形态(胡蜂蛰刺残留少)、尿液颜色(酱油色提示溶血)等鉴别。
四、规范化治疗策略
-
黄金6小时救治原则
- 两早:早评估(蛰伤数量、过敏反应、生命体征)、早处理(清除毒刺、局部冲洗、破伤风抗毒素)。
- 两抗:抗休克(补液、血管活性药)、抗过敏(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
- 两素:肾上腺素(肌注)+糖皮质激素(抗炎、抗溶血)。
- 两化:水化(促进毒素排出,尿量100-200ml/h)、碱化(碳酸氢钠防治肾损伤)。
-
重症患者处理
- 血液净化:蛰伤后8-12小时启动,选择血液灌流、血浆置换或CRRT。
- 器官支持:针对MODS进行呼吸机辅助、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等。
-
恢复期管理
- 防治感染、营养支持,早期康复训练(如呼吸功能锻炼)。
五、预后与预防
- 预后:轻症患者多可康复,重症死亡率与救治延迟相关,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
- 预防:避免触碰蜂巢,户外活动穿戴防护装备,高发季节加强宣教。
六、共识特色
- 分阶段治疗:强调急性期(6小时内)、进展期(2-3天)、恢复期的不同治疗重点。
- 个体化方案:根据蛰伤数量、过敏反应等级、器官损害程度调整用药及血液净化时机。
如需完整诊疗流程或具体用药剂量,可参考原共识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