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与发病机制
- 病原体:荚膜组织胞浆菌为双相型真菌,在自然环境中呈菌丝型,宿主组织内呈酵母型,通过孢子传播。
- 感染途径:主要通过吸入含菌孢子(如鸟粪、土壤扬尘)引发感染,多数无症状,但免疫低下者可能发展为全身播散。
- 发病机制:孢子经呼吸道进入肺泡后转化为酵母型,引发炎症反应并形成肉芽肿。免疫正常者病变多局限,免疫力低下者可播散至全身。
临床表现
根据病程和免疫状态分为三类:
- 急性型(常见于儿童):
- 症状:发热、咳嗽、寒战、头痛,偶有关节痛或皮疹。
- 影像:肺部斑片状浸润或淋巴结肿大,多数1周内自愈。
- 慢性空洞型:
- 症状:低热、盗汗、体重下降、慢性咳嗽、呼吸困难,类似肺结核。
- 预后:易进展为肺纤维化或呼吸衰竭。
- 进行性播散型(罕见但严重):
- 高危人群:免疫抑制者、婴幼儿或老年人。
- 症状:高热、肝脾肿大、黄疸、贫血,可累及多器官(如脑膜炎、心内膜炎)。
- 死亡率高达80%。
诊断方法
- 病原学检查:痰液、支气管灌洗液培养或病理学发现荚膜组织胞浆菌(需特殊染色)。
- 血清学检测:组织胞浆菌素皮试(类似结核菌素试验)或抗体检测(特异性较低)。
- 影像学:X线或CT显示肺部结节、浸润、空洞或淋巴结肿大,需与肺结核鉴别。
治疗与预防
- 药物治疗:
- 急性型:轻症无需治疗,重症可用氟康唑、伊曲康唑口服。
- 慢性/播散型:首选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后转为氟康唑维持治疗(疗程6-12个月)。
- 预防措施:
- 避免接触鸟粪、污染土壤;流行区工作人员需佩戴口罩。
- 免疫低下者慎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总结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临床表现多样,需结合流行病学、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确诊。早期治疗预后较好,但播散型病情凶险,需积极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