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足虫的毒性主要体现在防御性分泌物和体内生物碱成分上,具体危害程度因种类和接触方式而异:
一、毒性成分及作用机制
- 分泌物:多数千足虫体节上的臭腺可分泌含酸性物质(如氰酸)或刺激性化学物质的毒液,用于防御捕食者。
- 生物碱:部分种类体内含有生物碱,直接接触可能引发皮肤反应。
二、人体接触后的反应
- 皮肤接触:
- 轻症:分泌物可能引起局部红斑、瘙痒或轻微刺激。
- 重症:若未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疱疹、皮肤坏死或过敏性皮炎。
- 误食风险:
- 可能导致口唇过敏性水肿或其他过敏反应。
- 眼部或黏膜接触:分泌物进入眼睛、口腔或鼻腔会引发严重刺激,需立即冲洗并就医。
三、防治与处理建议
- 紧急处理:
- 立即用大量肥皂水清洗接触部位,禁用酒精。
- 局部涂抹抗生素软膏预防感染,必要时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或糖皮质激素。
- 环境防控:
- 保持室内干燥(如撒生石灰)、定期清理潮湿腐烂物以减少其栖息地。
- 使用粉剂杀虫剂(如洁兵撒即必)进行长效防治。
四、毒性差异说明
不同种类的千足虫毒性存在差异,部分温带种类分泌物危害较小,而热带地区部分种类可能毒性更强。其分泌物主要起防御作用,通常不会主动攻击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