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观特征
-
体型与颜色
隐翅虫多数细长,体长3毫米至3厘米,头、翅和腹尾呈黑色,前胸、腹部及足多为橘黄色,形成黑白黄相间的条纹,形似大蚂蚁。部分种类体色鲜艳,如黑色与红色、黄色组合。 -
翅膀特征
前翅硬化为鞘翅,短而厚,通常遮盖后翅,静止时看似无翅,飞行时后翅展开。 -
触角与复眼
触角丝状或锤状,11节(少数10节或9节),复眼发达,对紫外线敏感。
二、行为习性
-
趋光性
夜间常围绕灯光飞行,夏秋季节活跃,易在室内外光源附近发现。 -
生活环境
喜潮湿环境,如林间枯叶、腐殖质、花丛或腐烂树木中,常见于雨后或阴暗角落。
三、识别注意事项
-
避免直接拍打
隐翅虫体液含强酸性毒液,拍打会导致毒液溅出,可能引发皮肤红肿、水疱等炎症。发现时建议轻吹或用纸巾驱赶。 -
区分有毒与无毒种类
有毒隐翅虫(如毒隐翅虫亚科)体色更鲜艳,常具黑红或黑黄相间图案;无毒种类多为棕黑色。但需专业鉴定,不可仅凭颜色判断。
四、环境与时间特征
- 活跃时段:夜间趋光,白天隐蔽于缝隙或阴暗处。
- 高发季节:6月至9月为繁殖高峰期,尤其在潮湿多雨地区。
若接触后出现皮肤不适,应立即用清水冲洗并就医。日常可通过安装纱窗、减少灯光外露等方式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