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纤维性骨营养不良综合征是一种以骨骼系统异常为核心,同时累及皮肤及内分泌系统的遗传性疾病。其特点如下: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 遗传因素:由特定基因突变引起,如涉及成骨细胞分化调控的基因(如FRAXIGRAN、FRYNS等),导致骨骼代谢异常和结缔组织增生。
- 病理表现:骨骼被纤维组织替代,出现异常钙化或增生,骨强度下降,易发生畸形或骨折。
二、主要临床表现
-
骨骼系统
- 骨痛、骨骼畸形(如颅骨、四肢长骨膨隆或弯曲)
- 病理性骨折风险高,尤其四肢长骨和髓腔受累部位
- 可能伴随骨龄偏小或生长迟缓
-
皮肤表现
- 咖啡牛奶斑等皮肤色素沉着,常见于背部、口唇、大腿等部位
-
内分泌异常
- 性早熟、甲状腺功能异常等激素紊乱表现
三、诊断与治疗
-
诊断方法
- 影像学(X线、CT显示骨纤维化或畸形)结合内分泌检查(如碱性磷酸酶升高)
- 基因检测明确突变类型
-
治疗原则
- 多学科协作:骨科处理骨折/畸形矫正,内分泌科调节激素水平
- 对症支持: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骨痛,物理治疗改善关节功能
- 长期监测:定期评估生长发育及骨代谢指标,预防并发症
该病需与佝偻病、软骨发育不全等鉴别,其病因与缺钙无直接关联。早期干预可改善预后,但需终身管理以维持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