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脂酰胆碱-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缺乏的病因
一、遗传因素
-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该疾病由位于16号染色体长臂的 磷脂酰胆碱-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基因突变 引起,与α-结合珠蛋白基因连锁。不同家族中突变类型不同,导致酶活性或表达量存在差异。- 纯合子患者的酶活性通常为正常值的5%~20%,部分家族甚至完全无法检测到酶活性。
- 杂合子携带者的酶活性介于正常与纯合子之间,具体表现因基因突变类型而异。
-
基因突变类型多样
已发现多个家族存在不同的基因突变,例如挪威、萨丁尼亚和加拿大的患病家族均表现出不同的酶活性缺陷。
二、发病机制
-
脂代谢异常
LCAT酶活性不足导致 胆固醇酯化过程受阻,影响高密度脂蛋白(HDL)的成熟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正常代谢,引发血浆脂蛋白异常。- HDL水平降低:胆固醇酰化作用受损,导致HDL结构异常,无法有效转运胆固醇。
- 异常脂蛋白沉积:未酯化的胆固醇和磷脂在血管、肾脏等组织沉积,造成器官损伤。
-
器官损伤机制
- 肾脏损害:脂质成分(如胆固醇和磷脂)在肾小球基底膜及细胞内沉积,导致基底膜结构破坏、蛋白尿,最终进展为肾病综合征和肾功能衰竭。
- 角膜混浊:脂质沉积于角膜基质,形成类脂弓状物或灰色点状物,影响视力。
三、其他相关因素
目前尚无证据表明环境或后天因素直接导致该疾病,其发病完全由遗传缺陷驱动。
总结
该疾病的病因核心为 LCAT基因突变引发的酶活性缺陷,通过脂代谢紊乱导致多器官(肾脏、角膜等)脂质沉积及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