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蜂蜇后需根据蜂种差异采取针对性处理,具体步骤如下:
一、紧急处理
-
移除毒刺
- 检查伤口是否残留毒刺,用钝头镊子水平刮除或扁平物体(如卡片边缘)轻刮取出,避免挤压毒囊导致更多毒液注入。
- 若无法辨别蜂种,优先以镊子垂直拔出。
-
清洗伤口
- 蜜蜂(毒液酸性):用肥皂水或5%碳酸氢钠溶液冲洗。
- 胡蜂/黄蜂(毒液碱性):用食醋或硼酸溶液湿敷中和。
- 若无法分辨蜂种,可用生理盐水或流动清水冲洗。
-
冷敷消肿
- 用毛巾包裹冰块冷敷蛰伤部位15-20分钟/次,间隔1-2小时重复,缓解疼痛和肿胀。
二、药物干预
-
局部用药
- 清洁后涂抹抗组胺软膏(如丹皮酚软膏)或激素类药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缓解瘙痒。
- 预防感染可外涂红霉素软膏、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类药膏。
-
口服药物
- 轻微过敏(如红肿、瘙痒):口服氯雷他定片等抗组胺药。
- 疼痛剧烈:服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止痛药。
三、观察与就医
-
密切监测症状
- 24小时内观察是否出现头晕、恶心、呼吸困难、大面积皮疹等全身过敏反应。
- 若伤口持续红肿、化脓或发热,需警惕感染。
-
立即就医情形
- 蛰伤部位在头颈部、口腔等敏感区域。
- 出现喉头水肿、血压下降、意识模糊等严重过敏反应。
- 被群蜂蜇伤或多处蛰伤,可能引发全身中毒。
四、注意事项
- 避免搔抓:减少皮肤破损感染风险。
- 穿着防护:野外活动穿浅色光滑衣物,减少蜂类攻击概率。
- 急救误区:勿用“挤牙膏”方式挤压伤口,勿直接用嘴吸吮毒液。
以上方法综合了不同蜂种蛰伤的处理要点,若症状持续加重或无法判断蜂种,建议尽早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