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肺源性心脏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以下是对其定义、病因、症状、诊断及治疗的详细说明:
1. 定义
急性肺源性心脏病(Acute Pulmonary Heart Disease)是指由于肺循环的急性阻塞,导致肺动脉压力急剧升高,从而引发右心室扩张和急性右心衰竭的疾病。这种阻塞通常由栓子(如血栓、脂肪栓、癌栓等)进入肺循环引起。
2. 病因
急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包括:
- 肺栓塞:尤其是肺血栓栓塞症,占急性肺源性心脏病病因的80%。血栓多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也可能来自盆腔静脉、右心房附壁血栓等。
- 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导致肺动脉高压,引发右心室功能损害。
- 其他因素:如高龄、心脏病、肿瘤、妊娠或分娩等,这些因素可增加栓子形成的风险。
3. 症状
急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症状因病情严重程度而异,常见表现包括:
- 呼吸困难:最为突出的症状,常伴有明显的发绀(皮肤和黏膜发紫)。
- 胸痛:可能类似心绞痛,严重时放射至肩部。
- 咳嗽与咳痰:可咳出暗红色或鲜血痰。
- 晕厥与休克:严重者可能出现血压下降、昏厥甚至猝死。
- 其他症状:如胸闷、心悸、焦虑、恶心、呕吐、烦躁、冷汗等。
4. 诊断
诊断急性肺源性心脏病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
- 症状与体征:如呼吸困难、胸痛、发绀、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等。
- 影像学检查:肺动脉CT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是确诊肺栓塞的金标准,心脏彩超可评估右心室功能。
- 实验室检查:如D-二聚体水平升高提示血栓形成可能。
5. 治疗
急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降低肺动脉压力、改善右心功能,并预防血栓复发。具体措施包括:
- 一般治疗:安静卧床、吸氧、保暖、止痛、预防感染。
- 抗凝治疗:一旦确诊,应立即开始抗凝治疗以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大。
- 溶栓治疗:适用于早期或15天以内的肺栓塞患者,以促进栓子溶解。
- 外科治疗:对于大块肺栓塞,可行肺动脉血栓摘除术。
- 药物治疗:
- 降低肺动脉压:使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
- 改善右心功能:静脉注射多巴酚丁胺、米力农等正性肌力药物。
- 抗休克:补充液体并使用多巴胺。
6. 预防
预防急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关键在于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 长期卧床或术后患者可使用抗凝药物或弹力袜。
-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心脏病、肿瘤等。
- 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血栓形成迹象。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应对急性肺源性心脏病,降低其对患者健康的威胁。如需进一步了解或治疗,请及时就医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