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至秦汉时期
白银作为流通和支付的货币使用, 开始于唐朝 。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贵金属的形式,作为一种辅助货币在流通。这种情况在明代发生了重大变化,让白银从贵重商品走向了完全的货币形态,并最终成为法定流通货币。白银作为主币的形态固定下来,由辅助货币变为明朝正式的法定货币,中国白银货币化最终完成。
白银在中国的货币化历程经历了从辅助货币到主要货币的转变。在战国至秦汉时期,白银并未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而是与金、钱等金属货币一同使用。到了六朝、隋、唐时期,钱帛并行,宋、金、元至明初则是钱钞流通。五代后白银才开始逐渐用作支付,两宋后白银逐步进入民间,与钱并行使用,直到明代中晚期,白银正式完成在中国的货币化。
明初以铜钱、宝钞为主要货币,但宝钞发行无准备金且滥发,导致贬值。正统元年(1436年),明政府将江南部分田赋折银征收,即“金花银”,标志着白银在官方税收领域的正式认可。此后,政府的税收、俸禄等多以白银计算和支付,加速了白银货币化进程。
综合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结论:白银作为流通和支付的货币使用,开始于唐朝,但直到明代中晚期,白银才正式完成在中国的货币化,成为法定流通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