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肠炎是一种由真菌感染肠道黏膜引起的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等症状。以下从多个方面综合说明该病特征:
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免疫力低下:常见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人群,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真菌(如念珠菌、曲霉菌等)过度繁殖。
- 基础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营养不良等可增加患病风险。
2.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腹泻呈黄色稀水样或豆腐渣样,含黏液或泡沫,伴腹胀、肠鸣、排气增多;严重时出现脓血便、发热、体重下降等。
- 并发症:肠道出血、穿孔、真菌败血症等。
3. 诊断方法
- 实验室检查:粪便镜检或培养发现真菌菌丝、孢子,结合免疫学检测可确诊。
- 影像学检查:X线或CT显示肠道黏膜异常,辅助诊断。
4. 治疗原则
- 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伊曲康唑等,需根据真菌种类选择。
- 支持治疗:纠正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必要时停用抗生素或激素。
- 手术干预:仅用于严重并发症(如肠穿孔)或药物治疗无效者。
5. 预防措施
- 避免滥用抗生素和激素,严格遵医嘱用药。
- 增强免疫力,保持卫生习惯,减少真菌感染机会。
该病病程多迁延,但及时规范治疗预后良好,多数患者可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