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尿毒症毒素(如尿素氮)直接损伤心包膜,引发化学性炎症;
- 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酸碱失衡及贫血等加重心脏负担;
- 凝血功能障碍和血小板异常可能导致出血性心包炎;
- 透析不充分、肝素使用等因素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
2. 典型症状
- 胸痛:持续性心前区疼痛,卧位或深呼吸时加剧;
- 呼吸困难:心包积液增多时出现端坐呼吸、呼吸浅速;
- 其他表现:低热(通常不超过38℃)、心悸,严重时可出现心包摩擦音或心脏压塞(如低血压、休克)。
3. 诊断与治疗
- 诊断:结合临床症状、超声心动图显示心包积液,以及心包穿刺抽液分析(常为血性或浆液纤维蛋白性渗液);
- 治疗:
- 血液透析:清除毒素和多余水分,纠正代谢紊乱,是核心治疗措施;
- 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需谨慎出血风险)、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缓解炎症;
- 手术干预:大量积液或心脏压塞时需心包穿刺引流,缩窄性心包炎需心包切除术。
4. 预后
早期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但若进展为心脏压塞或缩窄性心包炎,死亡率较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需定期监测心脏功能,避免延误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