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散发性甲状腺肿是一种儿童常见的甲状腺疾病,通常发生在非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地区,且非由肿瘤或炎症等原因引起。以下是关于小儿散发性甲状腺肿的详细解释:
-
定义
- 小儿散发性甲状腺肿是指患儿来自非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地区,其甲状腺肿的发生并非由于肿瘤或炎症等原因所致,同时患儿的甲状腺功能通常保持正常。
-
病因
- 生理需要量增加:如青春前期、某种应激(如感染、外伤)等,使得机体对甲状腺素的生理需要量增加,从而刺激TSH(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引发甲状腺肿大。
- 药物因素:某些物质可阻碍甲状腺激素合成,从而引起甲状腺肿,如硫氰酸钾、硫脲类、磺胺类等。长期服用含碘药物可阻碍甲状腺内碘的有机化,进而引起甲状腺肿。
- 先天性缺陷:甲状腺激素合成障碍是导致小儿散发性甲状腺肿的重要原因之一,包括某些酶的缺陷使甲状腺素合成障碍,TSH(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影响甲状腺激素合成包括转运至甲状腺、甲状腺内碘化、甲状腺球蛋白的水解、碘化酪氨酸的偶联、甲状腺激素的脱碘等,从而引起甲状腺肿。
-
临床表现
- 轻度肿大:甲状腺多数呈轻度弥漫性肿大,质地柔软,无杂音,无压痛。约1/3有轻度结节状或表面不平,不伴有甲亢或甲低的临床表现。轻者甲状腺肿大不明显,仅能扪及;重者甲状腺肿大显著,可出现憋气或吞咽困难。
- 中度肿大:甲状腺直径在3~5cm,甲状腺直径在甲状腺内、外,甲状腺肿大超出胸锁乳突肌外缘,颈部外形也有改变。
- 重度肿大:甲状腺直径在8~9cm或更大,甲状腺肿大直径在9cm以上,颈部外形也有改变。
-
诊断方法
- 病史询问:详细了解患儿的家族史、母孕期用药史等,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遗传因素或其他潜在病因。
- 体格检查:观察甲状腺肿大程度、质地、有无压痛等,以初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T3、T4、TSH水平测定、甲状腺抗体检测等,以评估甲状腺功能状态。
- 影像学检查:如甲状腺B超、CT等,可观察甲状腺形态、大小及内部回声情况,有助于鉴别诊断。
-
治疗方法
- 一般治疗:对于生理需要量增加引起的甲状腺肿,可多食含碘食物,如海带、海蜇、紫菜等。停用相关致甲状腺肿的药物后,甲状腺肿大多可自行消退。新生儿应阻断致甲状腺肿物质通过母乳传给新生儿的途径。
- 应用甲状腺素:可用甲状腺粉(片)、三碘甲腺原氨酸等抑制过多的内源性TSH分泌,补充自身分泌甲状腺素的不足,临床有甲状腺肿但无症状,甲状腺功能正常者,临床有轻微症状但甲状腺功能正常者均可以应用此药。
- 对症治疗:若因甲状腺合成酶缺陷所致,可伴有生长缓慢、学习成绩下降、智力稍差、面部臃肿等甲低表现,需给予相应治疗。
-
预防措施
-
碘化食盐补碘:食盐中加入碘化钠或碘化钾,浓度为1∶10000或1∶20000偶有浓度为1∶50000,以偶有浓度为1∶1000时效果较好。
-
碘化饮水或食用碘化食品:在10万升饮水中加碘化钾或碘化钠10g,或在1万升水中加入碘化钾或碘化钠1g,或每升水含碘化钾或碘化钠10μg。
-
碘油肌肉注射或食用碘油:肌注碘油剂量一般为每千克体重1ml(含碘400mg),每2~3年1次,可保证5年内对碘的生理需要量。
-
慎用药物:多食含碘丰富饮食如海带、紫菜等海藻海产品,慎用影响甲状腺的药物。
-
小儿散发性甲状腺肿是一种复杂的疾病,涉及多种病因和临床表现。及时的诊断和适当的治疗对于改善患儿的预后至关重要。家长和医疗工作者应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