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二次浇筑规范是建筑工程中确保结构安全与耐久性的重要环节,主要包含以下核心要求:
一、施工前准备
-
基础检查
-
确认原混凝土表面无裂缝、蜂窝、空鼓等缺陷,必要时进行修补和清理。
-
检查基层的平整度,确保二次浇筑时混凝土能良好结合。
-
-
材料与设备准备
-
采用C30及以上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推荐使用微膨胀细石混凝土(如C40)以增强抗裂性。
-
搅拌设备需具备稳定性和充分搅拌能力,运输车辆应专用且保持混凝土连续性。
-
二、施工过程要求
-
界面处理
-
在基层涂刷界面剂或铺设钢筋网格布,增强新旧混凝土的粘结力。
-
避免从四侧同时浇筑,优先从一侧开始并预留溢出通道。
-
-
浇筑技术
-
采用泵送或人工浇筑,连续作业,避免冷缝(两次浇筑间隔≤7天)。
-
自料口自由倾落高度≤2m,超限时需用串筒或溜管。
-
振捣时采用插入式振捣器,快插慢拨,覆盖整个浇筑面积,复振间隔20-30分钟。
-
-
施工缝处理
- 保留施工缝时,需涂刷防水层并铺设钢筋网,确保密封性。
三、质量验收与养护
-
强度与表面质量
-
二次浇筑完成后需进行抗压强度检测,确保达到设计要求。
-
表面应平整密实,无凹凸不平或空鼓现象。
-
-
养护措施
-
浇筑后及时覆盖保湿材料或喷洒保温涂料,防止裂缝产生。
-
养护时间根据环境温度调整,通常不少于7天。
-
四、注意事项
-
时间控制 :两次浇筑间隔≥7天,避免过早覆盖导致冷缝。
-
厚度限制 :二次浇筑厚度不超过原混凝土的50%。
-
特殊场景 :低温环境需采用早强型减水剂或提高混凝土标号。
以上规范需结合具体工程设计和施工环境调整,建议参考《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210)等国家标准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