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主要包括三类:
- 肾前性:如窒息缺氧、心力衰竭、低血压、脱水等导致肾脏灌注不足;
- 肾性:直接损害肾实质,如缺氧缺血、肾毒性药物、先天性肾脏发育异常等;
- 肾后性:尿路梗阻(如先天性泌尿道畸形)导致尿液反流损伤肾脏。
典型症状包括:
- 尿量显著减少(少尿或无尿);
- 水肿、腹水,严重时出现肺水肿、脑水肿;
- 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低钠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
- 非特异性表现如拒食、呕吐、面色苍白等。
治疗原则需针对病因:
- 肾前性需补液改善循环,肾后性需解除梗阻;
- 控制液体摄入、纠正电解质失衡,必要时进行血液透析;
- 同时控制感染及支持治疗。
该病病死率高达60%,但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可改善预后。需注意,部分患儿可能遗留慢性肾脏损害,需长期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