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离析是指混凝土在运输、浇筑或成型过程中,粗细骨料分离、砂浆与骨料脱离的现象,主要表现为骨料堆积、砂浆分离等。其成因可分为原材料、配合比、施工工艺等多方面因素,具体如下:
一、原材料因素
-
水泥质量问题
-
水泥细度变化:细度过高时,水泥颗粒吸附减水剂能力增强,需水量增加,可能导致外加剂过量使用,引发离析。
-
水泥含碱量变化:碱含量降低会增强减水剂效果,但可能影响水泥与外加剂的适应性,导致离析。
-
水泥保管不当:受潮后需水量降低,颗粒团聚性增强,易产生离析。
-
-
骨料因素
-
级配不良:粗骨料过多或细骨料不足时,骨料空隙无法被砂浆充分填充,易在重力作用下分离。
-
骨料形状:针片状骨料含量过高会增加离析风险。
-
含水率过高:砂石含水饱和时,需延长搅拌时间或增加粉煤灰掺量解决。
-
-
掺合料影响
- 粉煤灰质量波动:掺和料不均匀会降低混凝土和易性,增加离析难度。
二、配合比因素
-
水胶比过大 :水胶比过高时,水泥浆粘聚性降低,骨料易移动分离。
-
砂率过低 :砂浆量不足无法包裹骨料,易引发离析。
三、施工工艺因素
-
搅拌不当 :
-
时间过短:原材料混合不均匀,水泥浆包裹骨料不足;
-
时间过长:可能产生离析。
-
-
运输与浇筑问题 :
-
水泥砂浆流失:随意加水导致水灰比增大,粘聚性下降;
-
振捣不当:振捣过度可能破坏砂浆层结构。
-
-
减水剂使用不当 :
-
掺量过大:单方用水量减少,减水剂在运输中持续起作用,导致坍落度损失;
-
类型不匹配:与水泥或其他材料不兼容时,减水效果减弱。
-
四、其他因素
-
温度影响 :高温下施工可能加剧水分蒸发,间接导致离析。
-
设备故障 :搅拌机性能不佳或输送管道堵塞,影响混凝土均匀性。
预防措施 :
-
严格把控原材料质量,稳定水泥细度和含碱量;
-
优化配合比设计,降低水胶比,合理砂率;
-
规范施工工艺,延长搅拌时间,避免随意加水;
-
选用适配的外加剂,并控制掺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