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脑梗死 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属于脑梗死的并发症之一。它是指脑梗死期间,由于缺血区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灌注,导致梗死区内出现继发性出血。这种疾病在临床上有其特殊性,不能单纯按出血或脑梗死进行治疗,应分型分治,个体化治疗。
发病机制
-
闭塞血管的再通:
- 血管内的栓子崩解、自溶,加之脑缺血后造成的代偿性血管扩张,使栓子向血管远端移动,血管部分再通。
- 在原缺血区因受缺血损伤的毛细血管内皮渗漏,当再灌注后受强力动脉灌注压的影响,造成梗死区的继发性出血。
-
侧支循环开放:
- 脑梗死特别是在大面积脑梗死后,由于脑水肿使脑梗死周围组织毛细血管受压而发生缺血、坏死、内皮损伤、侧支循环开放。
- 已发生坏死的毛细血管破裂引起梗死灶周围边缘的斑点状、片状出血。
-
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受损:
- 在一定时间内重新灌注缺血的脑组织,虽然可挽救部分脑细胞,但可导致再灌注损伤。
- 这是由于脑梗死灶内的动脉自身滋养血管内皮细胞缺血受损,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脑脊液屏障开放,重新供血导致血液渗出,引起梗死后脑出血。
-
高血糖、高血压控制不利:
- 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与其大幅波动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
- 血管再通所致的出血多发生于梗死发病24~48小时,侧支循环的建立所需时间更长,梗死面积较大的病例发生出血的机会多。
- 临床特点:原有症状和体征加重,并又出现新的症状体征。其症状和体征加重的程度,取决于出血量的多少,继发出血的时间,及是否应用抗凝、溶栓、扩溶及扩血管药物治疗。
诊断和鉴别诊断
- 影像学检查:CT或MRI上,原梗塞区内出现斑片状或团块状高密度或血肿信号,即可诊断出血性梗塞。
- 鉴别诊断:主要需注意与肿瘤鉴别。在CT上,出血性梗塞的低密度区与病变血管供应区一致,比较规则,而肿瘤周围低密度水肿带常不规则。
治疗和护理
- 一般治疗原则:以脱水降颅内压、调节和控制血压、血糖,清除自由基,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防治并发症为主。
- 护理:重视脑血管病的先兆,如有不适,如一侧肢体突然感到麻木,软弱乏力,嘴歪,流涎或手足麻木,突然出现说话困难或听不懂别人的话,突然眩晕伴有肢体症状,短暂的意识不清或嗜睡等,应及时就医。
预防
- 由于出血性脑梗死的主要病因是心脏疾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所以应加强对于上述疾病或有可能引起出血性梗死的病因控制,如积极控制心脏疾病,合理调脂、降糖等。
出血性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并发症的发生。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咨询您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