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腹泻的定义
感染性腹泻,也称为急性胃肠炎,是由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等)感染肠道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
病因
感染性腹泻的病因主要是由多种致病菌导致的。常见的病原体包括:
- 细菌:霍乱弧菌、痢疾杆菌、致泻大肠埃希菌、副溶血弧菌、沙门菌、弯曲菌、气单胞菌和类志贺邻单胞菌、腊样芽胞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等。
- 病毒:诺如病毒、B组轮状病毒及腺病毒、星状病毒、某些呼吸道病毒等。
- 寄生虫:贾第鞭毛虫、溶组织内阿米巴、隐孢子虫、环孢子虫等。
- 真菌:如艰难梭菌等。
传播途径
感染性腹泻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
- 粪-口传播:通过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或与感染者密切接触传播。
- 呼吸道飞沫传播:如诺如病毒等可以通过飞沫传播。
临床表现
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症状包括:
- 腹泻:每天排便次数增多,可达每日十余次甚至数十次,粪便性状可为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或血样便。
- 腹痛:常为阵发性痉挛性腹痛。
- 恶心、呕吐:可伴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 发热: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
- 脱水: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症状,如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
实验室检查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通常需要进行以下实验室检查:
- 粪便检查:包括粪便细菌培养、粪便常规检查等,以确定病原体类型。
- 血常规:炎症性腹泻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分类可增高。
- 尿常规:合并溶血尿毒综合征(HUS)者可见血尿、血红蛋白尿、管型尿。
- 生化及电解质:合并HUS者血BUN、CR、AST、ALT、BIL、LDH、CK等可增高,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加。
治疗
感染性腹泻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 饮食治疗:一般不需禁食,应恢复进食,少吃多餐,进食易消化、富含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食物。
- 补液治疗:口服补液盐治疗或静脉补液治疗,以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
- 止泻治疗:使用肠黏膜保护剂、吸附剂、益生菌等药物。
- 抑制肠道分泌:使用次水杨酸铋、脑啡肽酶抑制剂等药物。
- 病原治疗:根据病原体类型使用相应的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
- 中医药治疗:如使用盐酸黄连素等药物。
预防
预防感染性腹泻的关键措施包括:
- 做好手卫生:饭前便后、加工制作食品前要洗手。
- 消化道隔离:与感染者密切接触时应做好防护措施。
- 消毒:对餐具、环境等进行定期消毒。
- 及时报告和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以便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感染性腹泻的发生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