颚口线虫病是一种由颚口线虫(主要为棘颚口线虫)第三期幼虫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属于蠕虫蚴移行症。以下是该病的综合信息:
一、疾病特征
-
病原体与感染途径
病原体为棘颚口线虫第三期幼虫,人类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感染:- 食用未煮熟的淡水鱼、蛙、蛇、禽类等含幼虫的肉类。
- 饮用被污染的生水或接触含幼虫的水体。
- 母婴传播(胎盘途径)。
-
病理机制
幼虫在人体内移行,可寄生在皮肤、内脏或神经系统,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二、临床表现
-
皮肤型
- 移行性皮下包块或条索状硬结,伴红肿、瘙痒、疼痛。
- 感染后1-5天可能出现红色丘疹,逐渐发展为水疱或溃疡。
-
内脏型
- 累及肝脏、肺、眼等器官,表现为腹痛、咳嗽、视力下降等。
- 严重者出现肠梗阻、肠穿孔、视网膜剥离等并发症。
-
神经系统型
- 幼虫侵入脑部可引发癫痫、肢体瘫痪、昏迷甚至死亡。
-
全身症状
- 发热、寒战、乏力、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三、诊断与治疗
-
诊断依据
- 病史(生食史、疫区接触史)结合典型症状(如移行性皮损)。
- 实验室检查: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组织病理发现幼虫可确诊。
-
治疗方法
- 药物:阿苯达唑等驱虫药为主,需警惕幼虫死亡引发的过敏反应。
- 手术:局部皮损可手术切除。
四、预防措施
- 避免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类、两栖类及爬行类动物。
- 加强饮用水和食物卫生管理,彻底加热烹煮食材。
五、流行病学特点
该病在我国较为少见,无特定易感人群,但病情严重程度与感染部位、虫体数量及个体差异相关。内脏及神经系统受累者预后较差,需早期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