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宣传、高利贷、身份冒充
贷款签约中心常见的诈骗手段可分为以下几类,结合权威信息整理如下:
一、虚假宣传与身份冒充
-
冒充银行或金融机构
通过短信群发、电话销售或广告推流,伪装成工商银行、中邮消费金融等机构,声称提供低利率、高额度贷款,诱导点击链接或到线下签约中心办理。
-
伪造资质证明
在非官方渠道获取银行图标、授信额度等材料,制作虚假宣传资料,增强可信度。
二、高利贷与费用陷阱
-
隐性收费与高额利息
以“手续费”“保证金”等名义收取费用,或迫使签订含有霸王条款的合同,实际利率远超法定上限(如年化利率超过36%)。
-
分期诈骗
先以低首付、长周期方案吸引,后期通过“包装征信”“虚假承诺”等手段,诱导签订高额分期合同,最终以还款压力威胁或收取高额服务费。
三、合同与信息诈骗
-
合同陷阱
-
签字人不知情 :贷款合同常由业务员代签,借款人未实际阅读条款即签字,或通过胁迫、欺骗手段签署。
-
虚假承诺 :承诺“征信修复”“内部渠道贷款”,实际并无相关资质或银行合作。
-
-
信息盗用
通过钓鱼邮件、虚假APP或线下见面时获取身份证号、银行卡号、验证码等敏感信息,用于盗刷或转移财产。
四、其他常见手法
-
胁迫与威胁
以“征信受损”“家庭财产调查”等理由威胁借款人,或谎称若不配合将采取法律手段(如变卖财产、曝光隐私)。
-
“朋友贷”套路
通过虚构债务整合服务,诱导借款人签署贷款合同,实际资金从未发放,或通过第三方账户转移资金。
防范建议
-
直接咨询银行 :所有贷款业务应通过官方渠道办理,避免轻信中介宣传。
-
警惕“免签”服务 :贷款需本人签字确认,任何“不用签字”“受托支付”均需谨慎甄别。
-
核实资质 :对中介公司进行背景调查,要求提供营业执照、银行合作证明等文件。
-
保留证据 :签订合同前务必仔细阅读条款,保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便于维权。
若遇疑似诈骗,建议立即停止转账,向监管部门(如银保监局)或公安机关报案,并通过12321等渠道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