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如紫外线、药物)、感染及内分泌因素(如雌激素水平)有关。
- 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激活补体系统,引发炎症反应。
2. 临床表现
- 全身症状:发热、乏力、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等。
- 皮肤黏膜症状:蝶形红斑(面部蝶形鲜红色皮疹)、盘状红斑、口腔溃疡等,日晒后加重。
- 肾脏症状:
- 轻者仅表现为无症状性蛋白尿或血尿;
- 重者可出现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急进性肾炎(少尿、肾功能急剧恶化)或慢性肾衰竭。
- 其他系统受累:关节肿痛、心血管病变(如心包炎)、血液系统异常等。
3. 诊断
- 需结合SLE诊断标准(如蝶形红斑、抗核抗体阳性等)及肾脏损害证据(蛋白尿、血尿、肾功能异常)。
- 肾脏穿刺活检可明确病理分型,指导治疗,但需评估出血风险。
4. 治疗与预后
- 药物治疗:
-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为首选,联合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霉酚酸酯)控制活动性病变;
- 羟氯喹可减少复发,保护肾功能;
- 生物制剂(如贝利尤单抗)用于难治病例。
- 支持治疗:避免日晒、预防感染、合理饮食(低盐、优质蛋白)及心理支持。
- 预后:早期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多数患儿能正常生活学习,但需终身随访。
提示:若孩子出现不明原因发热、皮疹、水肿或尿色异常,建议及时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