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审慎监管原则是后危机时代金融监管的重要理论框架,其核心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一、逆周期监管原则
通过反向调节经济周期波动,避免金融系统与经济周期同步波动引发危机。具体措施包括:
-
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的协调 :在经济增长期通过审慎监管抑制过度信贷扩张,在经济衰退期通过政策放松支持经济复苏;
-
资本缓冲要求 :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设置更高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协调监管原则
强调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与政策协调,解决监管套利和监管真空问题。主要措施包括:
-
跨部门协作机制 :建立中央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机构的定期沟通与信息共享平台,形成监管合力;
-
功能互补与责任明确 :明确各监管机构的职责边界,避免职能重叠或监管空白。
三、全局监管原则
从系统性风险视角出发,关注金融体系整体稳定性。核心内容:
-
横向监管 :防范金融机构间的关联性风险,例如通过压力测试评估银行间传导机制;
-
时间维度管理 :抑制金融体系的顺周期特征(如信贷扩张与经济周期同步),通过逆周期工具(如逆周期资本缓冲)平衡风险。
补充说明
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区别在于:
-
目标差异 :微观审慎关注个体机构风险,宏观审慎关注系统性风险;
-
管理范围 :微观审慎聚焦业务合规,宏观审慎涉及政策协调与风险预防。
通过以上原则,宏观审慎监管旨在构建“预防-应对-恢复”三位一体的金融稳定框架,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对经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