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州、贵州
贵州贵阳的古代名称及历史沿革如下:
一、古代名称演变
-
战国至汉代
贵阳地区在春秋战国至汉初属于古夜郎国疆域,当时称为“牂牁郡”,贵阳为郡治所。
-
唐代
唐朝时,贵阳被称为“矩州”,属于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
-
宋代
北宋时期,贵阳被赐名“贵州”,这一名称首次出现在官方文献中。宋太宗赵匡胤在《敕普贵书》中首次使用“贵州”指代今贵阳地区。
-
元代
元朝设立八番顺元宣慰司,贵阳被命名为“顺元城”,意为“顺服元朝”。
-
明代
明朝永乐年间建立贵州行省,贵阳成为省会,但民间仍习惯称“贵州”。1569年程番府迁入后,正式更名为“贵阳府”。
二、名称使用特点
-
“贵州”作为正式名称 :始于北宋,贯穿宋、元、明三个朝代,长达600年。
-
“贵阳”作为城市名称 :始于明代,与“贵州”并行使用至民国时期,1941年改为“贵阳市”。
-
其他名称 :包括“金筑”(因贵山之南得名)、“竹城”(因盛产竹子)等,但均为地方性称呼,未成为官方名称。
三、历史背景
贵阳的名称变迁与行政区划调整密切相关。北宋通过赐名“贵州”确立了对这一地区的统治,元明时期则通过行政设置强化了管理。名称的延续性反映了该地区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
贵州贵阳古代名称经历了从“牂牁郡”到“贵州”“顺元城”“贵阳府”的多次更迭,其中“贵州”作为正式名称使用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