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肾损害是指由败血症引发的全身性感染导致的肾脏结构和功能损伤。败血症是由于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侵入血液循环并大量繁殖,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和多器官功能障碍。当病原体或毒素直接损伤肾脏,或因感染引发全身血流动力学改变(如肾血流量减少)、炎症因子作用时,可能导致急性或慢性肾功能不全。
主要病因
- 病原体感染:革兰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菌(如大肠杆菌)是常见致病菌,可通过血流迁徙至肾脏引发感染性炎症。
- 非感染因素:严重创伤、大手术、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药物过敏反应也可能诱发。
典型症状
- 全身症状:持续高热、寒战、乏力,部分患者出现皮疹或关节红肿疼痛。
- 肾脏相关表现:尿量减少(少尿或无尿)、尿液浑浊或血尿,严重者可出现水肿、高血压及肾功能异常(如血肌酐升高)。
- 并发症:可能并发感染性休克、多器官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治疗原则
-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学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如头孢曲松、万古霉素),需足量、足疗程使用。
- 支持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控制血压,必要时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以清除代谢废物。
- 肾脏保护: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必要时通过药物或手术(如肾移植)改善肾功能。
预后与预防
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但病情进展迅速者可能需长期透析或肾移植。预防措施包括增强免疫力、及时处理感染源及合理使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