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房传导阻滞简称窦房阻滞,是指窦房结发出的冲动在传导至心房的过程中出现延迟或阻滞的现象。以下是关于窦房传导阻滞的详细介绍:
- 病因
- 器质性心脏病:这是窦房传导阻滞常见的原因,冠心病是最常见的病因,约占 40%,因心肌缺血导致窦房结周围器质性损害。也见于高血压性心脏损害、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
- 全身性疾病或感染:高钾血症、高碳酸血症、白喉、流感等。
- 窦房结周围组织病变:窦房结周围区域的退行性硬化、纤维化、脂肪化或淀粉样变。
- 药物因素:药物中毒以及大剂量使用普罗帕酮亦可引起,但多为暂时性的,如洋地黄、奎尼丁、维拉帕米、丙吡胺、胺碘酮、β 受体阻滞药等。
- 其他: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或颈动脉窦过敏的健康人,可用阿托品试验证实。少数可见于静脉推注硫酸镁所致、低钾血症时也可发生。
- 症状:窦房阻滞患者常无症状,也可有轻度心悸、乏力感以及 “漏跳”,心脏听诊可发现心律不齐、心动过缓、“漏跳”(长间歇)。如果反复发作或长时间的阻滞,可发生连续心搏漏跳,而且无逸搏出现,则可出现头晕、晕厥、昏迷、阿 - 斯综合征等。尚有原发病的临床表现。
- 分类:窦房传导阻滞可根据心电图特点分为一度、二度、高度及三度窦房传导阻滞。一度窦房阻滞表现为窦房传导时间的延长,在体表心电图上难以诊断;二度窦房传导阻滞可根据病史、症状和心电图表现来确诊;三度窦房阻滞表现为窦性 P 波消失,与窦性停搏鉴别困难。
- 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来诊断,但一度窦房传导阻滞在体表心电图上难以确诊,二度、三度窦房传导阻滞可根据心电图的特征性表现,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等进行综合诊断。
- 治疗与预后
- 治疗:治疗窦房传导阻滞时,主要治疗原发病。对频发、反复、持续发作或症状明显者,可口服或静脉注射、皮下注射阿托品。如窦房传导阻滞反复发作或持续时间较长时,可出现晕厥、低血压、阿 - 斯综合征等并发症,必要时可能需要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
- 预后:窦房阻滞如为偶发者,多系功能性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等所致,预后较好。而频发或发作时间持久者多为器质性所致,如为老年人或晚期心脏病患者发生频发或持久的窦房传导阻滞,如无逸搏心律,则可发生阿 - 斯综合征,其预后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