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的药物治疗需根据患儿具体病情(如心率、血压、电解质水平等)选择个体化方案,常用药物包括以下几类:
一、正性肌力药物(增强心肌收缩力)
-
多巴胺
- 通过兴奋多巴胺受体和β受体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排血量;低血压患儿需持续静脉滴注。
- 推荐剂量:16~20μg/(kg·min)。
-
多巴酚丁胺
- 主要作用于β受体,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排血量,对心率和血压影响较小。
-
西地兰(毛花苷C)
- 适用于心率增快且血钾正常的患儿,可静注以增强心肌收缩力。
-
10%氯化钙
- 静脉注射可快速起效,但作用时间短暂,适用于紧急情况。
二、心率调节药物
-
阿托品
- 用于心率缓慢者,静脉注射0.5~1.0mg可增快心率。
-
异丙肾上腺素
- 适用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或严重心动过缓,需静脉滴注(0.5~1.0mg/250ml)。
-
利多卡因
- 用于室性心动过速,静脉注射50~100mg可快速转复心律。
三、血管扩张剂(降低后负荷)
- 硝普钠
通过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改善心排血量,常与正性肌力药物联用。
四、其他辅助治疗
- 儿茶酚胺类升压药(如多巴胺)用于低血压患儿。
- 电解质补充(如补钾)维持心脏正常电生理活动。
注意事项
- 药物治疗需结合病因治疗(如纠正心脏畸形、控制感染)及营养支持。
- 异丙肾上腺素可能诱发心律失常,需严密监测。
- 严重病例若药物治疗无效,需考虑心肺辅助装置(如ECMO)或心脏移植。
总结: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联合硝普钠是常用且起效较快的药物组合,但具体方案需根据患儿心率、血压等指标调整,并严格遵医嘱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