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糖原贮积病 Ⅶ 型(GSD-Ⅶ)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由肌磷酸果糖激酶缺陷所造成。以下是具体介绍:
- 病因:磷酸果糖激酶由 3 个同工酶亚单位组成,骨骼肌中含有的是 M 亚单位,其编码基因位于 lcen-1q32,基因突变即造成肌肉中酶的完全缺乏和红细胞中该酶活力下降约 50%,导致糖原代谢障碍。
- 临床表现
- 典型表现:通常在儿童期出现运动耐量减低,较 Ⅴ 型患儿为重,可伴有恶心、呕吐,剧烈运动后常出现肌肉痛性痉挛和肌球蛋白尿。伴有溶血特征,如血清胆红素增高,网织红细胞数增高。还常有高尿酸血症,运动后比 GSD-Ⅴ 或 Ⅲ 型患儿增高更明显。肌活检显示肌纤维中有类似支链淀粉的异常糖原累积,Schiff 试验阳性,但不能被淀粉酶水解。进食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饮食后,对运动特别不能耐受。
- 变异型表现:婴儿型在婴儿期发病,患儿肌张力低下、肢体肌力差,表现为进行性肌病,常在 4 岁左右夭折;成人型以慢性进行性肌乏力为特征,肌肉痛性痉挛和肌红蛋白尿罕见。
- 实验室检查: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增高,运动后更明显。由于运动时 ATP 不足,嘌呤核苷酸代谢旺盛,血中氨、肌酐、次黄嘌呤和尿酸等浓度上升。患儿白细胞及肌组织的磷酸果糖激酶活力明显降低。
- 诊断:根据病史、体征和血生化检测结果可做出临床诊断,病儿白细胞及肌组织的磷酸果糖激酶活力明显降低可助诊断,基因检测可明确致病基因的突变类型。
- 治疗与预后:本病为遗传性疾病,无法根治,仅能对症治疗。预后较糖原贮积病 Ⅴ 型差,可发生严重并发症造成死亡。
对于有糖原贮积病家族史的人群,应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以降低患儿的出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