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肾炎是由放射线照射引起的肾脏损伤性疾病,属于非炎症性慢性间质性肾炎。以下从不同角度综合其特点:
一、病因及高危人群
- 主要诱因:接受放射治疗(如肿瘤放疗)时,肾脏受到≥2500rad(25Gy)的辐射剂量。
- 高危人群:
- 肾脏位于放射治疗区域内的患者(如腹部、腹膜后肿瘤放疗);
- 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的工作人员。
二、临床表现
(一)急性放射性肾炎
- 潜伏期:放射线照射后6~12个月发病;
- 典型症状:突发性呼吸急促、头痛、恶心呕吐、水肿,伴中度至重度高血压、心力衰竭、贫血;
- 实验室异常:蛋白尿(通常<2克/天)、镜下血尿、氮质血症进行性加重。
(二)慢性放射性肾炎
- 病程:可由急性期发展而来,或潜伏数年至十余年后直接出现;
- 主要表现:无症状蛋白尿,部分进展为肾病综合征;肾功能逐渐减退,伴低渗尿、贫血及缓慢进展的尿毒症;
- 血压特点:高血压程度较轻(因钠丢失和血容量减少),但可能因腹膜后纤维化导致输尿管梗阻而加重肾衰竭。
三、与其他肾炎的鉴别
放射性肾炎与普通肾炎的临床表现(如蛋白尿、血尿、高血压等)相似,但病因明确与放射线暴露相关,且病理以间质损伤为主,肾小球病变较少。
四、诊断与治疗
- 诊断依据:
- 放射治疗史+典型症状;
- 尿液检查(蛋白尿、血尿)、肾功能指标(肌酐、尿素氮升高)及影像学(超声、CT显示肾脏萎缩或纤维化)。
- 治疗原则:
- 控制高血压(尤其是恶性高血压);
- 纠正电解质紊乱,限制肾毒性药物;
- 严重肾功能衰竭时需透析或肾移植。
五、预防措施
放疗前评估肾脏功能,优化放射剂量和照射范围,治疗期间定期监测肾功能及尿常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