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生长激素缺乏症的病因复杂多样,主要涉及生长轴(下丘脑-垂体-IGF-1轴)功能障碍及相关遗传、器质性和环境因素。以下是具体病因分类及机制分析:
一、原发性病因
-
下丘脑-垂体先天异常
- 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如全前脑缺失、视中隔发育不良)可能导致下丘脑或垂体结构缺陷。
- 单纯垂体发育不良可能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相关。
-
遗传因素
- 基因突变:GH1基因完全缺失(IGHD1A型)、常染色体显性/隐性或X连锁遗传缺陷可导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 受体缺陷:如Laron综合征(GH受体基因突变或缺失),表现为GH水平正常但IGF-1低下。
- 转录因子异常:Pit-1基因突变可引发多激素缺乏(GH、PRL、TSH等)。
二、继发性病因
-
器质性病变
- 肿瘤或感染:颅咽管瘤、颅内结核、脑膜炎等直接损伤下丘脑或垂体。
- 放射或化疗损伤:头颅放疗(>1800cGy)可能破坏生长轴功能,年龄越小危害越大。
- 围产期损伤:臀位产、窒息、颅内出血等导致缺血缺氧性脑损伤。
-
暂时性因素
- 严重营养不良、慢性疾病(如肝病、甲状腺功能减退)或长期心理创伤可逆性抑制GH分泌。
三、特发性病因
约2/3病例病因不明,可能与下丘脑功能异常或神经递质调节缺陷有关,部分患儿接受GHRH治疗后GH水平可恢复。
四、其他罕见因素
- 精神剥夺性侏儒:长期不良环境或心理压抑通过中枢神经影响GH分泌。
- 激素抵抗:IGF-1受体缺陷或信号传导异常导致生长轴功能障碍。
总结
该病的核心机制是生长轴任一环节(分泌、受体、信号传导)异常导致生长迟缓。明确病因需结合基因检测、影像学(如MRI检查垂体)及激素激发试验。早期诊断和治疗(如基因重组GH替代)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