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分类
- 先天性(原发性):由椎管发育异常引起,如椎管矢状径或横径先天性狭窄,早期可能无症状,中年后因退变加重。
- 后天性(继发性):以退行性变为主,包括椎间盘退变、椎体骨质增生、黄韧带肥厚等,占绝大多数病例。外伤、感染(如结核)、医源性损伤等也可能导致。
2. 典型症状
- 间歇性跛行: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麻木、疼痛、无力,需休息或弯腰缓解,继续行走症状复现。
- 腰腿痛:长期下腰痛可放射至臀部、大腿后侧,部分患者伴下肢放射性疼痛。
- 神经功能障碍:严重时可能出现大小便失禁、下肢肌肉萎缩或鞍区(会阴部)麻木。
3. 诊断方法
- 影像学检查:X线可观察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CT/MRI能清晰显示椎管狭窄部位及神经受压程度。
- 体征评估:直腿抬高试验、腰后伸试验等可辅助判断神经根受压情况。
4. 治疗方式
- 保守治疗:适用于早期或症状较轻者,包括卧床休息、理疗、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及康复训练。
- 手术治疗:若保守无效或神经压迫严重,需手术减压。微创技术(如椎间孔镜)创伤小,适合高龄或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
5. 日常管理建议
- 避免久坐久站,减少腰部负重活动。
- 注意腰部保暖,急性期可佩戴腰围保护。
若出现疑似症状,建议尽早就医明确诊断,避免延误治疗导致神经功能不可逆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