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效管理计量器具,需从制度、分类、维护等多方面入手,具体措施如下:
一、完善管理制度
-
建立分类管理体系
将计量器具分为A、B、C三类:
-
A类 :强制检定,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等关键领域;
-
B类 :内部质量控制的计量器具;
-
C类 :低值易损或非关键性计量器具。
根据类别制定差异化管理要求,例如A类需周检,B类月检,C类半年检。
-
-
明确管理责任
设立专职或兼职计量管理员,负责器具登记、校准、维护及台账管理。使用部门需指定责任人,形成层级管理机制。
-
规范采购与验收
采购时需核对外观、性能及技术资料,验收合格后方可入库。建立采购档案,记录验收日期、人员及结果。
二、强化分类管理措施
-
A类管理
-
建立固定资产档案,实现账物一一对应;
-
制定月度强制检定计划,采用专业机构进行校准;
-
专人专管,使用前需核验状态标识(合格/禁用/封存)。
-
-
B类管理
-
建立台账,记录器具编号、检定周期及维护记录;
-
定期进行内部巡检,确保账物一致;
-
非强制检定项目可委托第三方校准。
-
-
C类管理
-
仅用于定性测量,无需强制检定;
-
低值易损器具需单独标识,定期盘点;
-
固定安装器具需定期检查防护措施。
-
三、规范使用与维护
-
使用规范
严格按操作规程使用,禁止超量程或损坏状态下操作。使用前需校准,发现异常立即停用。
-
维护与校准
-
定期清洁、校准和调整器具,保持其精度;
-
故障需及时维修,重大维修后需重新检定。
-
-
状态标识管理
计量器具需标注“合格”“禁用”“封存”等标识,状态变化需及时更新。
四、建立监督与考核机制
-
定期核查
采用比对、加标回收等方法验证器具准确性,确保溯源性。
-
绩效考核
将计量管理纳入部门绩效考核,激励员工遵守制度。
-
档案管理
建立完整的检定报告、维修记录及台账,便于追溯。
通过以上措施,可确保计量器具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合规性,提升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