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肌梗死的定义和病因
定义
老年人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持续缺血,其中所支配的心肌发生坏死而形成的疾病。
病因
老年人心肌梗死的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常见的诱因包括:
- 过度劳累: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过度,使心脏负担突然加重,心肌需氧量猛然增加,导致心肌严重缺血。
- 高热量高脂肪食物:进食高热量、高脂肪食物后,血内脂肪酸骤然增高,引起血液粘稠度突然增加,血小板高度聚集,在冠状动脉硬化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
- 冷空气刺激:寒冷刺激可导致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心肌缺血。
- 大量吸烟和饮酒: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可导致冠状动脉持续痉挛,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
- 情绪激动:情绪过分激动和精神紧张也是诱发心肌梗死的原因。
- 大手术后:手术后的疼痛刺激和全身麻醉,血压降低均可诱发急性心梗。
- 大出血休克:休克时血压过低,冠状动脉灌注量不足,加上大出血给机体一个很大的刺激,引起体内生物化学的改变,而诱发心肌梗塞。
老年人心肌梗死的症状和体征
症状
老年人心肌梗死的症状可能不典型,常见的症状包括:
- 胸痛:典型者为胸骨后压榨性、窒息性、濒死感,持续时间可长达1~2小时,甚至10余小时,硝酸甘油无缓解。
- 全身症状:发热多于起病2~3天开始,一般在38℃左右,很少超过39℃,持续1周左右。
- 胃肠道症状:剧痛时常有频繁恶心、呕吐、上腹胀痛;缓解后1周内常有食欲不振、腹胀,个别发生呃逆。
- 呼吸困难:突然胸闷、呼吸困难,甚至端坐呼吸、心源性哮喘发作。
- 脑血流循环障碍:如头晕、昏厥、突然意识丧失,甚至偏瘫、抽搐等。
- 休克:凡年龄较大,突然出现低血压或休克,或原有高血压而突然降低,但无其他原因者均应考虑心肌梗死之可能。
- 上腹痛:表现为上腹痛、恶心、呕吐、食管烧灼感、呃逆等,常误诊为食管炎、胃炎、胆囊炎、胰腺炎等。
- 猝死:猝死作为急性心肌梗死主要表现的并不少见,猝死的直接原因是室颤和心脏停搏。
体征
老年人心肌梗死的体征可能包括:
- 心前区搏动异常:视诊可观察患者心前区的搏动有无异常。
- 心脏大小异常:触诊/叩诊可触摸或叩击相应的部位,结果显示心脏大小有异常。
- 心脏杂音:听诊可通过听诊可听到心脏有杂音。
老年人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
诊断
老年人心肌梗死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表现,并结合体格检查、心电图、X线检查、冠脉造影以及肌钙蛋白检测等综合判断。
治疗
老年人心肌梗死的治疗主要包括:
- 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
- 手术治疗:包括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溶栓治疗等。
- 护理:包括疼痛护理、皮肤护理、心理护理等。
- 饮食保健:急性期以流质饮食为主,恢复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避免高脂肪、高热量食物。
老年人心肌梗死的预防
老年人心肌梗死的预防主要包括:
- 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
- 健康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等。
-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心血管疾病。
老年人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及时有效的治疗和预防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