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义与分类
脾囊肿是脾脏内的囊性占位性病变,根据病因和结构可分为:
- 寄生虫性囊肿:由棘球绦虫等寄生虫感染引起,常见于牧区。
- 非寄生虫性囊肿:
- 真性囊肿:囊壁有上皮衬覆,如表皮样囊肿、淋巴管囊肿等。
- 假性囊肿:囊壁无上皮衬覆,多因外伤、感染或肿瘤等形成,占非寄生虫性囊肿的80%。
2. 病因
- 寄生虫感染:如细粒棘球蚴经血液进入脾脏,形成包虫囊肿。
- 外伤或疾病:腹部创伤、脾梗死、肿瘤转移等可能导致血肿或囊肿形成。
- 先天因素:先天性脾囊肿与基因缺陷有关。
3. 症状
- 无症状:小的囊肿(通常直径<5cm)常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
- 压迫症状:较大囊肿可压迫邻近器官,表现为左上腹隐痛、腹胀、消化不良,甚至压迫膈肌导致咳嗽或腰背部疼痛。
- 并发症:囊肿破裂、出血或感染可能引发剧烈腹痛、发热、休克等急症。
4. 诊断
- 影像学检查:超声、CT或MRI可明确囊肿大小、位置及形态,是主要诊断手段。
-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中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可能提示寄生虫感染;包虫抗原检测有助于确诊。
5. 治疗
- 观察随访:无症状且直径<5cm的囊肿可定期复查(如每半年超声)。
- 手术治疗:
- 部分脾切除或囊肿切除:适用于有压迫症状、感染或较大囊肿(直径≥5cm)。
- 腹腔镜手术:微创技术创伤小、恢复快,逐渐成为主流术式。
- 药物治疗:寄生虫性囊肿需联合驱虫药(如阿苯达唑);感染时使用抗生素(如头孢类)。
6. 风险与预防
- 破裂风险:剧烈运动或外伤可能导致囊肿破裂,需避免腹部撞击。
- 定期体检:尤其有牧区接触史或家族史者,建议定期筛查。
总结
脾囊肿多数为良性,但需根据大小、位置及并发症风险制定治疗方案。早期发现可通过微创手术有效治疗,避免严重并发症。若出现左上腹疼痛、腹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