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瓣狭窄是一种主要影响心脏瓣膜功能的疾病,表现为心脏主动脉瓣因钙化、先天性畸形或炎症导致瓣口狭窄,从而限制血液从左心室正常流向主动脉。以下是其核心特征:
1. 病因与高危人群
- 主要病因:包括先天性二叶瓣畸形(最常见于儿童)、老年性主动脉瓣钙化(与年龄增长相关)以及风湿性心脏病(多合并二尖瓣病变)。
- 高危因素:高龄(≥75岁)、先天性心脏缺陷、慢性肾病、糖尿病、高血压及风湿热病史等。
2. 症状表现
- 典型三联征:
- 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为首发症状(95%患者),后期可发展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甚至端坐呼吸。
- 心绞痛:多由运动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反映心肌缺血。
- 晕厥或黑矇:约15%-30%患者出现,多与劳累相关,严重时可猝死。
- 其他症状:心悸、乏力、头晕,晚期可能出现心力衰竭(如水肿、肝肿大)。
3. 诊断方法
- 听诊:主动脉瓣区可闻及收缩期喷射性杂音,向颈部传导。
- 超声心动图:首选检查,可评估瓣膜狭窄程度、钙化情况及左心室功能,测量跨瓣压差、瓣口面积等指标。
- 其他检查:CT评估钙化程度、多巴酚丁胺试验(用于低压差低流量患者)等。
4. 治疗与预后
- 药物治疗:仅缓解症状(如利尿剂减轻水肿、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无法根治。
- 手术治疗:
- 外科开胸手术(SAVR):适用于年轻、低危患者。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I):微创技术,创伤小、恢复快,推荐用于高龄(≥75岁)或高危患者。
- 预后:未经治疗的重度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10%,出现症状后中位生存期约2-3年。
5. 预防与日常管理
- 定期随访:无症状者每1-2年复查超声,监测病情进展。
- 生活方式: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避免剧烈运动。
主动脉瓣狭窄是一种进展性心脏疾病,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尤其是手术)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