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度房室传导阻滞通常不会直接遗传,但部分引起该疾病的原发病可能与遗传有关。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多数情况下会合并原发病,其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 心脏疾病: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脏的传导系统可能因心肌缺血、坏死而受损。风湿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等炎症可使传导系统广泛或局部受损。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以及先天性心脏病,也可能影响心脏传导系统,引发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 药物影响:洋地黄类药物、β 受体阻滞药、钙拮抗药及中枢和外周交感神经阻滞药等,可延长房室结的有效不应期,从而引起二度 Ⅰ 型房室传导阻滞。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奎尼丁、普鲁卡因胺、普罗帕酮等,可能导致二度 Ⅱ 型房室传导阻滞。
- 电解质紊乱:高血钾(血钾为 10~13mmol/L)或低血钾(血钾 < 2.8mmol/L)等电解质紊乱,可使心肌细胞膜电位异常,影响心脏传导系统的兴奋性和传导速度,进而引发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 其他因素:甲状腺功能亢进与黏液性水肿等内分泌疾病,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症等,均可见到各种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
其中,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和心肌病存在遗传因素,可能增加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病风险。有研究表明,一些与心脏传导系统有关的基因突变或变异可能会增加个体患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风险,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