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小管坏死(ATN)是急性肾衰竭最常见的类型,占肾性急性肾衰竭的75%-80%。其本质是肾小管上皮细胞因缺血或中毒发生损伤或坏死,导致肾功能急剧减退,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GFR)骤降、氮质血症及水电解质紊乱。
核心特征
-
病因
- 缺血性因素:如大出血、严重脱水、休克、大手术等导致肾灌注不足;
- 肾毒性因素:包括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造影剂)、重金属(汞、铅)、生物毒素(蛇毒、蜂毒)以及内源性毒素(肌红蛋白、血红蛋白)等。
-
临床表现
- 少尿/无尿:每日尿量<400ml(少尿)或<100ml(无尿),是典型早期表现;
- 代谢紊乱:高钾血症(可致死)、低钠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
- 多系统症状:恶心呕吐、水肿、呼吸困难、意识障碍、贫血等。
-
病程分期(以少尿型为例)
- 少尿期:持续2天至1个月,以尿量减少、氮质血症加重为特征,易并发肺水肿、心衰等;
- 多尿期:尿量>400ml/日后进入此期,早期仍存在高肌酐血症,后期易出现脱水、低钾血症;
- 恢复期:肾功能逐渐恢复,需6-12个月,少数遗留慢性肾损害。
-
诊断依据
- 肾小球滤过率在数小时至数日内下降>50%,双肾体积正常;
- 血肌酐每日升高>44.2μmol/L,尿中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及管型;
- 排除肾前性(如血容量不足)和肾后性(如尿路梗阻)因素。
治疗原则
- 少尿期:严格限制液体入量,纠正高钾血症(如葡萄糖酸钙、胰岛素),必要时透析;
- 多尿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丢失的钠、钾;
- 基础治疗:停用肾毒性药物,控制感染,营养支持。
该病起病急骤,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因高钾血症、多器官衰竭等危及生命。非少尿型患者症状较轻,但仍需密切监测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