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瘤是一种由主动脉壁异常扩张形成的血管病变,并非实体肿瘤。其定义为主动脉局部或弥漫性扩张超过正常直径的1.5倍(即50%以上)。以下是综合多篇医学资料的详细解析:
一、核心定义与分类
-
病理特征
主动脉壁因结构受损(如弹性纤维断裂、中层囊性坏死等),在血流压力下形成瘤样膨出。根据结构可分为:- 真性动脉瘤:血管壁全层扩张,内膜、中膜、外膜完整。
- 假性动脉瘤:血管壁破裂后周围组织包裹形成的血肿,仅由纤维组织构成。
-
解剖分类
- 胸主动脉瘤:包括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瘤。
- 腹主动脉瘤:多见于肾动脉下方。
二、主要病因
- 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原因,占60%-70%,高血压、高血脂加速血管壁损伤。
- 遗传因素:如马凡综合征、埃勒斯-当洛综合征等结缔组织疾病,导致主动脉中层囊性坏死。
- 感染与炎症:梅毒、细菌感染引发血管炎性病变。
- 创伤或医源性损伤:如车祸、介入手术导致血管壁受损。
三、临床表现
- 压迫症状
- 胸主动脉瘤:咳嗽、呼吸困难(压迫气管)、吞咽困难(压迫食管)。
- 腹主动脉瘤:腹部搏动性肿块、腰痛(压迫脊柱神经)。
- 破裂风险
- 瘤体直径越大,破裂风险越高(>5cm时风险显著增加)。
- 破裂表现为突发剧痛、休克,死亡率高达80%-90%。
四、诊断方法
- 影像学检查
- 超声:首选筛查手段,可测量瘤体大小及血流情况。
- 增强CT/MRI:评估瘤体形态、血栓及周围组织关系。
- 血管造影(DSA):金标准,用于术前精准评估。
五、治疗策略
- 手术治疗
- 开放手术:切除瘤体并置换人工血管,适用于瘤体>5cm或快速增大者。
- 介入治疗:经导管植入覆膜支架,创伤小但需严格筛选适应症。
- 保守治疗
- 控制血压(目标<130/80mmHg)、降脂、戒烟。
- 定期影像随访(每6-12个月复查)。
六、注意事项
- 高危人群:55岁以上男性、有家族史者需定期筛查。
- 紧急情况:突发胸/腹痛伴血压骤降时需立即就医,警惕破裂。
如需更详细的手术方案或预后分析,可进一步查阅专业文献或咨询血管外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