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病毒相关风湿病是指由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活动性肝炎,也称慢性进行性肝炎,是一种由免疫机制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炎症性疾病。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 病因:主要病因是肝炎病毒感染,发病机制可能与细胞免疫缺损、体液免疫因素、免疫调节和遗传因素有关。药物也可引起本病的发生,但在我国由药物引起者很少见。
- 临床表现
- 肝病表现:轻型者病情进展缓慢,常见症状为无力、食欲减退、右上腹不适及肝区隐痛等,多无黄疸。严重者除上述症状外,还可出现持续性或进行性黄疸,皮肤有色素沉着,面色黝黑,可见蜘蛛痣、肝掌和皮下出血点,随着病情加重,还可出现腹水、下肢水肿及出血倾向。
- 关节症状:受累关节可为多个或单个,呈对称性或非对称性、游走性或持续性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可伴关节腔积液,但无关节变形。
- 肾脏病变:表现有膜增殖性肾炎、局灶性肾炎或肾病综合征的特征。当发生结节性多动脉炎时,肾脏病变进行性加剧,可逐渐发展为慢性肾炎,最后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并伴有高血压及体内电解质失调,肾小管受累时,可出现肾小管性酸中毒。
- 干燥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口、眼及黏膜干燥。
- 结节性多动脉炎:临床表现为原因不明的发热、多关节炎或关节痛、肌痛、皮疹等。
- 心脏病变:表现为心肌炎、心包炎、传导阻滞及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等,可引起心悸、呼吸困难、心绞痛样胸痛,偶尔可出现阿 - 斯综合征及心肌梗死。
- 皮肤改变:除可见皮肤蜘蛛痣外,尚可出现皮肤瘙痒症、脱屑、色素沉着等,黏膜病变表现为口腔溃疡。
- 神经系统病变:除肝性脑病外,尚可表现中枢神经异常,如癫痫样抽搐、颅内压增高等。周围神经系统损害有末梢神经炎,感觉与运动神经均可受累,也可表现为复合性单神经元炎,呈非对称性分布。
- 内分泌代谢异常:代谢方面障碍主要为糖代谢异常,有的可表现为低血糖发作及糖尿病。
- 肺部病变:可表现为间质性肺炎,出现剧烈咳嗽,迁延不愈,但痰少,胸痛明显,病情恶化期可出现胸腔积液。
- 检查
- 血常规及血沉: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较为常见,少数患者有正色素性贫血,部分患者可有全血下降,偶见网织红细胞下降,红细胞沉降率增快。
- 尿常规:可见有蛋白尿、血尿、管型尿;有肾小管酸中毒者尿 pH 大于 6.6,尿胆素和尿胆原可为阳性。
- 生化学检查:转氨酶常持续显著增高,有时谷草转氨酶高于谷丙转氨酶,血清胆红素常升高。絮浊试验持续阳性,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倒置。凝血酶原时间常延长,蛋白电泳可见 γ 球蛋白明显升高。
- 特异性免疫检查:可通过不同的方法,确定患者所感染的肝炎病毒类型。
- 免疫球蛋白检测:可见 IgG 显著升高,IgM 和 IgA 轻度到中度升高。
- 细胞免疫测定:多数患者细胞免疫试验呈不同程度的降低。
- 补体测定:总补体(CH50)、C3 降低见于大多数患者。
- 自身抗体检测:类风湿因子(IgM - RF)阳性率为 10% - 20%;抗核抗体阳性率高达 20% - 50% 等。
- 诊断: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结合相应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一般可以明确诊断。在诊断过程中,需注意与急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进行鉴别。
- 治疗:主要是通过全身药物治疗,其主要作用是抗炎及抑制相应的免疫反应,主要包括保肝药物、免疫抑制剂、免疫促进剂等。
- 预后:因不同病因及病情轻重而异,轻者可缓解为慢性持续性肝炎,重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HBsAg 阴性的患者经治疗后预后较好。当患者有酗酒、重体力劳动、继发感染、用药不当、治疗不及时和治疗不彻底等情况时,预后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