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侵入脑膜和脊膜引起的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属于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病。其特点是脑膜及脑脊膜出现炎症反应,可伴随脑实质或脑血管病变,具有高致死率及致残风险。
核心信息整理:
-
病因与传播
- 病原体为结核分枝杆菌,常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从原发感染灶(如肺结核、淋巴结结核等)播散至中枢神经系统。
- 易感人群包括免疫力低下者(如营养不良、HIV感染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婴幼儿及老年人。
-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发热(多为低热)、持续性头痛(活动后加重)、喷射状呕吐、脑膜刺激征(如颈项强直、畏光)。
- 重症表现:意识模糊、抽搐、偏瘫、视力障碍等神经功能损害。
- 病程分期(基于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分类):
- 1期:症状不典型,仅有轻微头痛、低热、盗汗;
- 2期:脑膜刺激征明显,伴轻度神经功能异常(如脑神经麻痹);
- 3期:昏迷、严重瘫痪或全身麻痹。
-
诊断与治疗
- 诊断依据:结合结核病史、脑脊液检查(压力升高、细胞数增多)、影像学(MRI/CT显示脑膜强化或结核瘤)及病原学检测(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等)。
- 治疗原则:
- 抗结核药物:联合使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疗程需12-18个月;
- 辅助治疗:降颅压、糖皮质激素减轻炎症反应、控制癫痫发作等。
-
预后与预防
- 预后与早期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延误治疗可导致死亡或永久性神经损伤。
- 预防措施包括接种卡介苗、及时治疗开放性肺结核、避免接触结核病患者。
若出现持续头痛伴发热、呕吐或意识障碍,需立即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