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脑膜炎(TBM)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侵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弥漫性非化脓性软脑膜和脑蛛网膜的炎性疾病,以及由其引起的脑实质损害。以下是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详细解析: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
病因:结核性脑膜炎主要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这些细菌通过呼吸道传播并进入体内。
-
发病机制:结核分枝杆菌经呼吸道传入后,可能通过血行播散或邻近组织的直接蔓延侵犯脑膜。当人体免疫力降低时,结核结节中心干酪样坏死,病原体迅速繁殖并导致结核性脑膜炎。
二、病理改变
-
脑膜病变:结核性脑膜炎病人的脑膜混浊粗糙,在蛛网膜下腔内有炎性细胞和炎性渗出物,以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纤维素为主。
-
脑实质病变:脑内病变既可以因为脑膜炎产生渗出物引起脑实质浅层病变,也可由血行播散到脑内,或脑内原有结核病灶(球)发生破溃所致。
-
脑血管病变:炎性渗出物浸泡和包埋动脉血管可引起动脉炎,甚至血栓形成,导致脑缺血、脑软化等。
-
脑脊液通路阻塞及脑积水:脑室表面的室管膜常有数量不等的渗出物和结核结节,它们在脑室面上形成粟粒状小结节,堵塞脑室孔或大脑导水管,引起脑积水。
三、临床表现
-
结核中毒症状:低热、盗汗、食欲减退、全身乏力及精神萎靡不振。
-
脑膜刺激征:头痛、颈项强直、Kernig征和Brudzinski征阳性。
-
颅内压增高: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视乳头水肿等。
-
脑实质损害:如精神萎靡、淡漠、谵妄或妄想,部分性、全身性癫痫发作或癫痫持续状态,昏睡或意识模糊;肢体瘫痪如因结核性动脉炎所致,可呈卒中样发病,出现偏瘫、交叉瘫等。
-
脑神经损害:以外展神经、面神经、视神经和动眼神经损害常见,表现为视力减退、复视和面神经麻痹等。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
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脑脊液抗酸染色、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和核酸检测是重要的诊断手段。
-
鉴别诊断:需要与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其他类型的脑膜炎进行鉴别。
五、治疗与预后
-
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结核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和降颅压治疗。常用的抗结核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和链霉素等。
-
预后:结核性脑膜炎的病死率较高,且容易留下后遗症,如肢体运动障碍、视觉听力障碍、智力障碍等。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肺外结核病型,其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治疗与预后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对于疑似结核性脑膜炎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并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