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血症肾病是由于长期高尿酸血症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肾脏,引发肾损伤的疾病。以下是关于该病的详细信息:
1. 定义与病因
高尿酸血症肾病(又称尿酸肾病)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减少,导致血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肾脏引起的疾病。常见诱因包括高嘌呤饮食、肥胖、酗酒、高血压、糖尿病等。
2. 分型与症状
根据病程和表现,可分为以下类型:
- 急性尿酸肾病:多由血尿酸急剧升高引起,表现为突发少尿或无尿、水肿、恶心呕吐,严重时需透析治疗。
- 慢性尿酸肾病:起病隐匿,早期仅有轻微腰痛、夜尿增多或蛋白尿,后期可发展为肾功能衰竭,出现贫血、骨痛、皮肤瘙痒等症状。
- 尿酸性肾结石:尿酸结晶形成结石,可导致肾绞痛、血尿或尿路梗阻。
3. 治疗与管理
- 非药物治疗:控制高嘌呤饮食(如动物内脏、浓汤)、限酒、多饮水(每日尿量>2000 mL)、碱化尿液(如碳酸氢钠)。
- 药物治疗:
- 降尿酸药物:别嘌醇、非布司他(抑制尿酸生成)或苯溴马隆(促进尿酸排泄),需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
- 急性期治疗:糖皮质激素或秋水仙碱缓解症状,严重时需透析。
- 定期监测:即使无症状,也需定期检查肾功能和尿酸水平,避免病情进展。
4. 预防与注意事项
- 避免长期高嘌呤饮食和酗酒,控制体重,适度运动。
- 痛风发作时需规范用药,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肾损伤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
总结
高尿酸血症肾病早期可能无症状,但长期可导致肾功能不可逆损害。及时控制血尿酸水平、调整生活方式及规范治疗是关键。若出现腰痛、水肿、尿量异常等症状,应尽早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