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性心脏病是由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一种心脏疾病,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心脏增大、心力衰竭等一系列心血管症状和体征。以下是关于甲亢性心脏病的详细解释:
-
定义与病因
- 定义:甲亢性心脏病是指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的基础上,出现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心房纤颤、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心肌病等一系列心血管症状和体征的一种内分泌代谢紊乱性心脏病。
- 病因:甲亢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对心脏产生直接毒性作用或间接影响,导致心脏出现异常。甲亢患者常伴有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儿茶酚胺分泌增多,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
-
临床表现
- 心律失常:最常见,包括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房纤颤等,其中以房颤最为常见。
- 心脏增大:久而未治的甲亢可引起心脏形状改变,表现为心房或心室扩大、心脏重量增加、心肌细胞肥大等。
- 心力衰竭:甲亢患者充血性心衰的发生率约为6%,年龄大于60岁、病程长者更易发生。
- 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相对少见,多由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引起。
-
诊断
- 首先要符合甲亢的诊断,除有临床症状和体征外,实验室检查十分重要,尤其在不典型老年甲亢病人。
- 在甲亢的基础上发生下列1项或1项以上的心脏异常,又排除了其他原因引起者,并在甲亢控制后,下列心脏异常消失者,可诊断为甲亢性心脏病。
-
治疗
- 一般治疗:适当休息、注意补充足够热量和营养,精神紧张、不安或失眠较重者,可给予镇静药。
- 甲亢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放射性碘治疗和手术治疗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
- 心脏病治疗:针对出现的心脏病变进行对症治疗,如控制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等。
甲亢性心脏病是一种由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严重心脏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治疗需综合考虑多个方面。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